第两千七一章 铁门关下(续)
太尉的兵法韬略,认为虽然屡立大功,实力、本事却不如卫公、英公多矣,惹得老子火大,与他们理论!”
王孝杰低头看着舆图,随意差了一句:“时代不同了,对于统帅之要求也不尽相同。在以往,对敌之时行军布阵、调兵遣将、临敌应变最为重要,这一点太尉或许因为经验尚浅而略有不足。但现在打仗,打的是后勤补给、是运筹帷幄,譬如当下这一战,早在当初舆图之制作、各部落收买之内应、乃至于火器之研发,便已经注定此战必胜,而在这等长久谋划、奠定大势方面,太尉独步天下、无出其右。”
诸位校尉纷纷颔首予以认可:“这话说得没错,遍观太尉所经历之战事,哪一次不是以碾压之势大获全胜?这就是‘未战而庙算胜者,得算多矣’的道理。”
“行了行了,太尉又不在跟前听不到,纵使汝等吹嘘得天花乱坠又有何用?”
王孝杰呵斥一句,又道:“来来来,大家一并参详舆图、制定战术计划,这一战务必歼灭这股大食溃军!”
诸位校尉赶紧再度围拢过来,参照舆图以及当下敌我双方具体情况,七嘴八舌的商议起来,各种战术层出不穷。
安西军与水师一样,算是如今风气最为开明之军队,军中上下在制定战术战略之时无论官职大小、爵位高低,皆可畅所欲言,哪怕是胡说八道也无人阻止,务求“集思广益”“众志成城”,使得军中上下皆有对于战争的参与感,也更能熟知战争态势。
当然,等到战术确定,那么全军上下便唯有这一个声音,所有人唯命是从、不得违抗。
然而商量半天直至饭食端上来,却只得出一个结论——唯死战尔。
无他,“铁门关”之地势太过于险要。
如今安西军上下只要是识字的,几乎人手一本玄奘刚刚编纂完成不久的《大唐西域记》,以书中所记载之地理、风物、人情,经由安西都护府专门派人前往各地予以对照,有了完整的河西地区舆图。
书中对于“铁门关”便有详细记载:“铁门者,左右带山,山极峻峭,虽有狭径,加之险阻,两旁石壁,其色如铁。既设门扉,又以铁固,多有铁铃,悬诸户扇,因其险固,遂以为名。”
所谓关隘,实则便是一道穿越山体的峡谷,全长超过六百丈,呈西北至东南走向,南北高差十丈米,最窄处宽度不足三丈米,两侧为垂直青黑色石壁,最高点达三十丈。
谷底为碎石铺就的古道,宽约两到三丈,作为连接南北的要道,只能供商队单向通行。
出峡口向南有一处山豁,过此山豁,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