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毒士帝婿,朱元璋你别怂

首页

第809章 决议出兵!增兵二十五万!

旨意一下,殿内群臣齐声领命,声浪震得梁柱微微作响。

吏部尚书张紞当即躬身请命,愿即刻拟定赴西域官员的遴选章程,确保新征服地区的行政体系早日运转;户部尚书王钝捧着账册告退,要赶回去调度粮草、饷银,务必在大军开拔前完成首批军需转运;礼部尚书陈迪则转身便要着手草拟昭告西域诸国的文书,以“奉天讨逆”之名宣扬大明出兵的正义性;刑部尚书暴昭即刻传令各地刑狱,梳理与西域相关的律法条文,为战后推行大明法度做准备;工部尚书郑赐抱着图纸疾步而出,要赶去督促工匠营加快火炮与军械的赶制;都察院都御史练子宁也即刻部署,要派御史前往各地核查流民数量,为战后迁民实边做前期统计。

群臣各司其职,行动间毫无拖沓,显然早已将这场西征视为头等要务。那整齐划一的领命声里,既有对皇命的敬畏,更有对即将到来的拓土之功与利益分配的迫切期待,整个朝堂瞬间被一股高效而炽热的氛围笼罩,仿佛已能预见大军踏平河中、疆域西拓万里的景象。

这场由“拓土、利民、扬威、护法”等多重理由支撑的西征,就此定下不可动摇的基调。所谓“拓土”,是要将河中及以西的广袤疆域纳入大明版图,为帝国拓展生存空间;“利民”,则是借新地开垦缓解关内人地矛盾,让无地流民得田立业,同时通过商路畅通惠及万民;“扬威”,旨在向西域、中亚诸国彰显大明军威,使四方部族不敢再存觊觎之心;“护法”,便是要将大明律法与教化推行于新征服之地,以秩序取代混乱。

这四重理由相互交织,既为出兵提供了法理依据,又契合了朝堂各方的利益诉求——文官可借治理新地积累政绩,武将能凭战功获取封赏,户部可通过新域赋税充实国库,连底层百姓也能在移民实边中看到生计希望。因此,这场西征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,更成了关乎帝国长远布局、各方利益分配的系统性工程,其方向一旦确定,便再无逆转之可能。

没人怀疑,二十五万大明精锐——其中十万骑军皆是久经沙场的边镇劲旅,十五万步兵里更有三万配备“神威大将军炮”的火器营——再辅以充足到可支撑三年的粮草、军械,足以将帖木儿帝国的河中之地彻底纳入版图。

毕竟,河中地区的价值早已刻入大明各势力的共识:那阿姆河、锡尔河滋养的万顷沃土,足以让百万流民安家立业,解关内人地之困,为户部带来源源不断的赋税;那贯通欧亚的商路,能让江南的丝绸、瓷器直抵君士坦丁堡,让士绅商贾赚得盆满钵满;那连接西域与波斯的战略位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